转变思维,远离消极行为与情绪:成长型思维——终身受益的思维模式
发布时间:2024-03-28 来自:本站
发布时间:2024-03-28 本文来源: 新华医院
认识我们的思维模式
面对同样的挑战,为什么有的人很快便放弃了,有的人却越挫越勇?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与同事们在1978年做了一项实验,他们召集了一群孩子来玩拼图,以观察面对困难时孩子们的表现。结果表明,随着拼图难度的增加,有些孩子开始表示抗议,“现在一点都不好玩了!”而有些孩子却意外地表现出兴奋感,“我喜欢这个挑战!”德韦克认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背后,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德韦克提出的两种思维模式核心区别在于个人对能力的认知差异。有些人认为能力是固态的、难以改变的,这样的人抱持着能力的实体观;另一些人则认为能力是动态可发展的,人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得能力得到增长,他们抱持着能力的增长观。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对能力的认知是如何影响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行为呢?
德韦克认为,个体对于成就目标的选择深受能力认知差异的影响。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视任务情境为提供能力增长的机会,他们把对任务内容的掌握和自身能力的发展设为目标,此即学习型目标(或称掌握目标);而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将任务情境看作对自身能力的检验,他们以通过完成任务来证明自身的能力为目标,期待获得良好的评价和高度的成就,此即表现型目标(成绩目标)。
积极导向与消极导向
目标与动机的不同影响着个体在任务情境下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当人们以掌握技能与自我提升为目标时,任务的结果便不再是唯一有价值的收获。持有学习型目标的人看重努力的价值,相信努力可以提升能力,于是对于任务的成败倾向于归因为努力,他们拥有更强的心理弹性,面对失败的结果时更易保持积极的情绪,因为失败并不代表低能,它仅仅意味着努力不够或是策略不当,这表现出的是一种掌握导向的行为模式;而持有表现型目标的个体,因他们格外看重结果与评价,视任务为自身能力的证明,这样的个体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个人能力,他们心理弹性较弱,在面对失败时,便会展现出无助导向的行为模式:低自我评价,产生焦虑、抑郁、羞愧、自卑等消极情绪,且更容易放弃努力。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为何在德韦克的实验中,有的孩子面对困难选择了放弃,而有的孩子却迎难而上了。下表简单列举了德韦克对两种思维模式在多方面的差异。
导致思维模式差异的因素
德韦克等人的研究表明,评价机制对于个人思维模式的形成影响显著。根据穆勒和德维克(1998年)对小学生进行的评价实验显示,相较于对努力、过程和结果的表扬,对智力和个体的表扬更有可能诱导孩子产生固定型思维模式。另一项卡敏兹和德韦克(1999年)主导的批评实验显示,对孩子进行智力批评和个体批评比针对过程批评更易导致孩子产生无助导向的行为模式。
不同的评价内容对努力、结果、能力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可以想象下面这些场景:
当你考上了心仪的学校,你自我夸赞道,“我果真聪明”,这是对能力的评价;或是强调着,“多么顶级的大学”,这是对结果的评价;再或是感叹,“感谢这些年起早贪黑的学习”,这是对努力的评价。既然这些指向不同内容的评价,对思维模型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家长在评价孩子时,更应多多留意自己的表达。
语言的力量
当孩子遭遇失败时,家长们当如何表达,既做到了安慰孩子,同时又指出了问题?是简单地表达“你就是最棒的”吗?这样无助于孩子从失败中走出来,更无法提升自己;或是安慰道,“那其实并没那么重要”?这会导致孩子回避自己所不擅长之事;或是鼓励道,“你有这个实力,下次一定能行”?这指向了孩子的固有能力,是最不宜采取的。在了解了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后,我们明白如此情境下可以先肯定孩子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付出的努力,表达对他当下感受的理解,再帮助他一同发掘分析过程中的不足,比如到底是努力得还不够,还是策略得选择不当。同时向孩子强调过程中的乐趣,与他此次收获的成长。
再如,当看到孩子用彩笔绘制出五彩斑斓的画作时,又或者是当孩子成功拼搭好了一个复杂的乐高模型时,是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赞美,”色感真好,你颇有绘画天赋”,“动手能力强,这么难的模型都完成了,你真聪明”,还是“你运用了许多颜色来表达不同的事物,这是很棒的尝试”,“我看到你拆除又重建,多次尝试,耐心琢磨,这个完成的模型真得很漂亮”,读到这里,想必大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如何获取成长型思维?
德韦克在其著作《终身成长》中提及了获得成长型思维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接受。我们大部分人同时拥有着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面对不同的情境和事物,运行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所以我们首先要接受自身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这个事实。唯有正视它的存在,才可以开启之后的调整。
第二步:观察。通过观察,明确激发自身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事、物。观察自己在固定思维模式下的行为、情绪和思考方式。
第三步:命名。人格化固定型思维模式,为它起个名字,描述它的形态、性格,它如何影响我们行为、感受和思考。
第四步:教育。对固定型思维人格进行教育,当它出现时,与它沟通,对其进行教育。
无论面向自身的思维调整,或是面向孩子的思维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都是面对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时代更好的武器,它使得我们的心理更具韧性与弹性,也直观地教会了我们如何应对成功和失败情境下对自我和他人的赞美与批评。德维克的成长思维模式适用于包括个人学业、婚恋、职场、交际、亲密关系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意义。
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结合了习得性无助和归因理论。
习得性无助:当生物体接受重复性的失败或惩罚时,所产生出的听任摆布、放弃抵抗的行为。此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在对狗的进行电击实验中,当面对无法避免的惩罚(一触碰门即被电击)时,即便出现可以逃脱的机会,狗也不会再采取触门逃脱行为。
归因理论:人们通过观察行为推导出诱发行为的原因。内部归因是指导致行为的原因源于行为者本身,如需要、情绪、兴趣、努力程度等;外部归因则是源于行为者外部的环境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与惩罚、学习或工作难易程度等。在成败归因时,个体倾向于将自身的成功做内部归因,即是自身的因素带来的成功,而对他人的成功做外部归因,即是外部环境助其获得了成功;相应的,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